乡村振兴
-
凤凰县禾库镇赤松茸试种成功进入采摘期
近日,由凤凰县发改局驻禾库安置区工作队和安置区管委会共同试种的赤松茸喜获成功,已经陆续进入采摘期。 走进基地里,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黑色的培育大棚,大棚内的工人正在采摘赤松茸,一颗颗蘑菇色泽艳丽,...
-
平江:迎老乡回家乡建家乡 助力乡村振兴
1月9日,在平江县岑川镇平江美美玩具制造有限公司举行了一场喜庆、热闹的揭牌仪式。这是平江县2022年半年度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现场签约的项目:东莞市嘉铭玩具手袋有限公司在平江的生产基地。 平江美...
-
红红火火促振兴!汨罗高档红椒“坐”上货车进城
当前正是汨罗高档红椒上市期。在汨罗市罗江镇滨江村红椒种植基地,一个个鲜红硕大的红椒挂满枝头,很快,它们就将“坐”上货车去到长沙、岳阳、武汉等地的市场。 2022年,汨罗充分发挥15.9万平方米钢架育秧大棚...
-
岳阳临湘:做活“电商”文章 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临湘市是全国有名的鱼米之乡、茶叶之乡、竹器之乡、浮标之乡,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将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该市紧紧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以发展电商产业为有力抓手,通过“电商+”推动乡...
-
资阳区新飞村:荸荠丰收!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拓宽致...
1月5日,益阳市资阳区茈湖口镇新飞村荸荠种植基地,20多位村民忙着采挖荸荠。另一边的仓储发货场地,村民们接力完成1200多公斤荸荠的清洗、装袋、装车等工序,准备将货发往沅江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
财经
-
新加坡能源收购近150兆瓦屋顶光伏资产,加速中国新...
2023年4月10日,中国上海——日前,亚太区主要的能源公用事业集团和低碳新能源投资商新加坡能源集团宣布从联盛新能源集团收购近150MW的屋顶光伏资产。截至2023年3月底,双方已完成规模约80MW的项目股转,最后一批约...
-
为全省经济社会稳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预算报告解读
2022年,全省各级财税部门克服经济下行、疫情冲击和极端干旱等困难,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收入3101.8亿元,其中地方税收2004.5亿元,非税收入1097.3亿元。 一年来,...
-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彰显担当
步入新时代、迈入新征程,中铁资本香港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牢牢把握新的使命任务,心无旁骛抓高质量发展,以奋进昂扬的姿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彰显担当。 一、在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彰显担当 ...
-
面签当天即放款”!湖南株洲住房公积金中心放贷审批...
贷款业务办理是所有住房公积金业务中要件最繁琐、流程最复杂的,对外涉及不动产、担保公司、受托银行、开发商等多个部门,对内涉及委贷管理科、稽核科、财务科以及各县市区管理部,堵点多、耗时长是全国住房公积...
-
国庆假期湖南消费品零售总额超35亿元 民宿“一房难...
今年国庆黄金周,湖南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消费活力加快释放。 根据省商务厅发布数据显示,国庆假期,全省重点监测的318家零售企业和69餐饮企业共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
株洲市8年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24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和央企达87家
发布时间:2021/08/22 财经 浏览:97
突如其来的疫情,没有打乱“动力之都”株洲前行的脚步。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订单不降反增,三一株洲基地、株洲火车站改扩建、国创越摩、中关村信息谷、清水塘大桥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建设快马加鞭。
今年以来,老工业城市株洲频发“新芽”:首列出口欧洲的双层动车组下线;时速600公里磁浮列车核心动力装备成功研制;德国Krinner公司落子株洲,布局地桩项目……
无论是顶尖技术、产品“开枝”,还是产业项目“金种子”萌发,都预示着株洲的“筋骨”更加强壮。
于荒芜中崛起,在裂变中升级,深入践行“三高四新”战略的株洲,迸发出更加强大的领跑力量。
聚焦优势,老树新枝
——8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240家
工业迭代,产业升级,一个城市如何在新征程中锻造实力,赢得未来?
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认为,要进一步做好“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文章,聚焦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优势集群,聚焦主机和终端优势,把长板拉长、优势做优。
中车株洲研究所4月7日举办首届科技节,向来宾展示了一棵“科技树”:以算法、器件、材料三大技术为“根”,支撑起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风电、材料等8大产业,多项全球、全国领先技术成果挂满“枝头”。
科技之树枝繁叶茂,中车株洲研究所董事长李东林感慨:“我们夯实轨道交通领域基本盘,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强基补短,持续保持了行业优势地位。”
根植工业沃土,更大更强的“城市树”拔地而起。
聚焦优势产业,株洲锻长板、补短板,形成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两大世界级产业集群“主干”。
发挥主机企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株洲做强大企业、培育“小巨人”,8年来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240家、“小巨人”企业137家、上市企业4家。
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型功能玻璃等17条产业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拓荒10年,发展上下游企业220余家,年产值突破300亿元。
目前,株洲在全部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拥有37个,是全省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市州。主导产业优势更优,新兴产业后发赶超,株洲工业“比较优势”成为“整体优势”。
创新引领,动能强劲
——突破磁悬浮等关键核心技术140余项
今年来,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产销纪录不断刷新,上半年产值达10.3亿元,同比增长84%。
面对前来“取经”的考察团,该公司总经理潘晓东说,近5年来,公司保持不低于30%的年增长速度,其核心原因在于注重产品研发,每年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超过6%。
市场经济,群雄逐鹿,只有在创新上拔得头筹,才能下好“先手棋”。
科技创新,人才为先。株洲聚焦企业育才,培养了刘友梅、尹泽勇、丁荣军3名“本土”院士。通过实施“人才新政30条”,柔性引进43个院士团队,聚集2万余名技术人才。
538家创新平台覆盖核心产业,研发成果如雨后春笋。湖南唯一的国家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轨道交通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敢闯敢试,“黑科技”不断涌现。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应用,无制度标准,市场开拓难。往前探路,必须创新思路、活用资源。
多年前,湖南世鑫新材料有限公司转化高科技项目碳陶制动盘,由于无法开展新产品应用推广,一直打不开市场。2016年,该公司迁入株洲,经株洲市委、市政府牵线,与中车株机公司联手攻关,成功解决多项关键技术,打破德、日等对高速列车制动盘的垄断。
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肠梗阻”,一系列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实施新品推广应用保险补贴政策,近3年补贴参保首批次、首台套项目80多个;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本地生产的首批次新品;成立政府科技专项项目组,开展新产品应用推广,明确失败的责任不由应用企业承担,让应用企业消除顾虑、放下包袱。
轻装上阵,势如破竹。近年来,株洲先后突破磁悬浮、永磁电机、高端PI膜等关键核心技术140余项,研制高铝超薄玻璃、特种高纯功能靶材等国内首创产品120余个。
创新催生的强劲动能,推动先进制造业不断迈向新高地。目前,株洲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形成,17条产业链快速成长,轨道交通装备、服饰产业年产值先后过千亿元,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今年上半年,株洲工业经济继续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居全省第二位。
铸造品牌,形成“洼地”
——投资株洲的世界500强企业和央企达87家
不久前,央视财经频道《大国重器》栏目,聚焦中车株洲电机最新研制的尖端神器——中国新一代TQ-800永磁同步牵引电机。
国之重器,实力象征。近年来,株洲聚焦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电机三大主机企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链上企业壮大到300余家,成为国内最大轨道交通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市场份额全球第一。
工业门类更加齐全,产业链条更加强壮,新株洲新工业名声在外,客商纷至沓来。
今年,德国Krinner公司将亚洲唯一生产基地落户株洲。项目负责人克里斯通芬·布克说:“园区发展和营商环境非常好,我很喜欢这个地方。今年一家人都搬到这里,扎根株洲做一番事业。”
引进来、走出去,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内陆株洲攀上开放高地。今天,在狭长的株洲地域上,散布着6000余家工业企业,产品畅销全球160余个国家和地区。
精铸品牌,“洼地”成形。
为打造更具实力的工业城市品牌,株洲密集开展轨道交通田心论坛、通用航空芦淞论坛、五彩陶瓷醴陵论坛、永磁动力株洲论坛等品牌活动,力推会址永久落户株洲。
在政府支持下,企业品牌建设持续加强,宏达电子、欧科亿等本地企业新秀做强做大,走向世界。傅成骏、江端预等优秀企业家,易冉、邓元山等湖湘工匠,以智慧和勤勉撑起株洲智造。
株洲还坚持打造更优营商环境品牌,持续开展暖企行动,启用“企业开办一站通专窗”,打造线上线下服务网络,构建覆盖全市企业的服务体系,企业“急难愁盼”问题迎刃而解。
有实力、更努力,更多产业项目选择株洲。IGBT、北汽二工厂等一批大项目建成投产;“两机”重大专项、三一智慧钢铁城及石油装备项目等一批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在株洲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和央企已达87家。
8月3日,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由中车株机公司研制的首列出口欧洲的双层动车组,从上海启运欧洲。从单层到多层,从并跑到领跑,历经裂变、升级,更多中国制造从株洲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