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
凤凰县禾库镇赤松茸试种成功进入采摘期
近日,由凤凰县发改局驻禾库安置区工作队和安置区管委会共同试种的赤松茸喜获成功,已经陆续进入采摘期。 走进基地里,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黑色的培育大棚,大棚内的工人正在采摘赤松茸,一颗颗蘑菇色泽艳丽,...
-
平江:迎老乡回家乡建家乡 助力乡村振兴
1月9日,在平江县岑川镇平江美美玩具制造有限公司举行了一场喜庆、热闹的揭牌仪式。这是平江县2022年半年度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现场签约的项目:东莞市嘉铭玩具手袋有限公司在平江的生产基地。 平江美...
-
红红火火促振兴!汨罗高档红椒“坐”上货车进城
当前正是汨罗高档红椒上市期。在汨罗市罗江镇滨江村红椒种植基地,一个个鲜红硕大的红椒挂满枝头,很快,它们就将“坐”上货车去到长沙、岳阳、武汉等地的市场。 2022年,汨罗充分发挥15.9万平方米钢架育秧大棚...
-
岳阳临湘:做活“电商”文章 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临湘市是全国有名的鱼米之乡、茶叶之乡、竹器之乡、浮标之乡,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将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该市紧紧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以发展电商产业为有力抓手,通过“电商+”推动乡...
-
资阳区新飞村:荸荠丰收!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拓宽致...
1月5日,益阳市资阳区茈湖口镇新飞村荸荠种植基地,20多位村民忙着采挖荸荠。另一边的仓储发货场地,村民们接力完成1200多公斤荸荠的清洗、装袋、装车等工序,准备将货发往沅江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
财经
-
新加坡能源收购近150兆瓦屋顶光伏资产,加速中国新...
2023年4月10日,中国上海——日前,亚太区主要的能源公用事业集团和低碳新能源投资商新加坡能源集团宣布从联盛新能源集团收购近150MW的屋顶光伏资产。截至2023年3月底,双方已完成规模约80MW的项目股转,最后一批约...
-
为全省经济社会稳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预算报告解读
2022年,全省各级财税部门克服经济下行、疫情冲击和极端干旱等困难,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收入3101.8亿元,其中地方税收2004.5亿元,非税收入1097.3亿元。 一年来,...
-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彰显担当
步入新时代、迈入新征程,中铁资本香港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牢牢把握新的使命任务,心无旁骛抓高质量发展,以奋进昂扬的姿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彰显担当。 一、在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彰显担当 ...
-
面签当天即放款”!湖南株洲住房公积金中心放贷审批...
贷款业务办理是所有住房公积金业务中要件最繁琐、流程最复杂的,对外涉及不动产、担保公司、受托银行、开发商等多个部门,对内涉及委贷管理科、稽核科、财务科以及各县市区管理部,堵点多、耗时长是全国住房公积...
-
国庆假期湖南消费品零售总额超35亿元 民宿“一房难...
今年国庆黄金周,湖南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消费活力加快释放。 根据省商务厅发布数据显示,国庆假期,全省重点监测的318家零售企业和69餐饮企业共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
湘中多古宅 旧物惹乡愁
发布时间:2022/01/16 新闻 浏览:46
娄底涟源杨市镇、三甲乡以及娄星区水洞底镇等地,遗存有上百处湘军将领的古宅,保存较为完整的有17处。这些受到风雨侵蚀的精美古建筑亟待保护——
湘中多古宅旧物惹乡愁
【背景名片】
湘军名将故居群
湘中娄底,当年跟随曾国藩驰骋沙场、建功立业者数以百计,在当地遗存了上百处湘军名将古宅。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宅有师善堂、德厚堂等17处,其中省级文保单位7处、娄底市级文保单位1处、涟源市第三批市级文保单位3处。这些古宅,沿孙水、涟水而建,集中分布在涟源杨市镇、三甲乡以及娄星区水洞底镇等处。
【寻访故事】
涟源杨市镇,著名的湘军源地。在当地,自发义务守护湘军名将故居群11年的村民谢光辉,备受人们称道。
2021年岁末,记者来到杨市镇。孙水河岸,绿树村边,青山廓外,一幢徽派古宅引人注目。古宅为4进青砖瓦屋,飞檐翘角,马头高墙,堂内残留的屏风隔挡,精雕细琢,虽油漆斑驳,仍奢华讲究。墙上的挂画,不少是湘军激战场面,战马长嘶鼓角争鸣的烽火,穿透历史烟云扑面而来。
古宅旧物,是无湘不成军的历史佐证,也是几辈人的记忆与乡愁。谢光辉带着记者参观,如数家珍:“这是云桂堂,湘军名将刘腾鸿的府邸,也是抗战时期国立西南交通大学旧址。”
这,只是上百处古宅中较为完好之一处。“败了散了,就再也回不来了。”谢光辉说着,言语中满是怜惜。
1古宅成群的杨家滩原来是个花花世界
湘军最早就诞生在涟源杨家滩一带。
杨家滩以杨市镇为中心,方圆10公里许。《杨市镇史记》载:“在咸丰、同治间20余年,杨家滩绅民跟随曾国藩驰骋沙场,威树功名,数以百计……”
“把把戏戏南岳山,花花绿绿杨家滩。”当地童谣,传唱着当年杨家滩的繁华。
“‘把把戏戏’代指玩具,跟南岳衡山游玩时大多买点玩具比,古宅成群、水陆交通发达的杨家滩,在当时人们眼中是个花花世界。”52岁的谢光辉,高高大大走路带风,声音却有些嘶哑,他说:“我的喉咙这几年没好过。几乎每天都有人来看古宅,追寻昔日繁华痕迹,我随叫随到,免费讲解。”
1999年,谢光辉退伍后到长沙创业,11年间颇有积蓄。2010年,谢光辉弃商回乡守护古宅,转眼之间已11年多。他给7幢古宅做了牌匾,“至少大家一看就知道旧宅名字”;他把许多旧物收集起来建成博物馆,“至少不会继续散落”。他在镇上建了一座湘军茶楼,“让大家知道这是湘军之源”。
谢光辉边查资料边走访,这些占地面积从1万至4万平方米不等的古宅身世逐渐清晰: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奉旨帮办湖南团练湘勇,后成湘军。湘军转战湘、赣、鄂、苏等18省……1864年,湘军攻克南京。相传得胜封功的将领用大船将金银珠宝运回家乡,当时涟水、孙水上舳舻相连。乡人一旦有钱,都爱建房。百战归来,将领们纷纷建起深宅大院。秦淮河边的桨声灯影,依稀映照到湘中孙水边的杨家滩。
而据《李续宾传》作者梅国华介绍,史实与乡谚“打开南京发洋财”相去甚远,这些古宅能够建成,一是不少湘军将领家境本就殷实,二是薪俸较高。
“小时候在古宅里玩,会迷路。当时对古宅渊源一无所知。”谢光辉复员后和村干部交流,听到师善堂等7处被定为省级文保单位,很是兴奋,决定返乡守护古宅,“古宅宏伟壮观,相传是请来营造故宫的师傅建造的,很有价值。”
2一砖一瓦,落满几辈人的乡愁
很多东西,失去方显珍贵。曾经有上百处建筑精美、风格独特的古宅,散落在湘中之野,时人不懂珍惜。“乐恺堂”墙砖上,好几处清晰可见“康熙卅九”字样。大量雕花家具、上好檩木当年被扔进了火炉。
谢光辉得知自己童年乐园竟是名人府邸,莫名自豪;看着古宅在眼皮底下变成断壁残垣,十分心疼。
在古宅住过的人更心疼。
湘军将领刘连捷后人刘立辉在怀化安了家,他从1966年出生起就住在师善堂。“我户口还在师善堂。这里茅以升、钱钟书当西南交大教员时住过。我在第四进东北角住了30多年,那里面真漂亮,雕梁画栋,厅堂连廊,200多人不觉拥挤。雪天不见雪,雨天不见雨,穿布鞋走到正门口都不湿鞋。”他话里话外的一砖一瓦,是他们那一代回不去的童年和乡愁。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退休干部刘乐平出生在存养堂,两岁就去了宁夏,省亲时看到亲人住在古宅,得知自己出生在古宅,不胜唏嘘:“我回乡看了4次,现存规制可见当时的规模工艺。亲切!震撼!”
谢光辉2010年回乡,宅子只剩“空壳”。原主人是谁?建于何时?建造工艺流派若何?考证这些,对他来说都是巨大挑战。
他获悉湘乡县志上有湘军将领传记,马上去找。“古籍全是繁体字,没标点。借助字典、百度,两小时啃不完一页。”谢光辉苦笑。为搜集资料,他遍访川、滇、贵、赣、苏等省,整理了古籍上千本,还编写了《湘军源地杨家滩》《列入清史的涟源人》等4本书。
湘军将领刘岳曙的府邸存厚堂,大门框上一人多高处原有两个石狮,与门框一体,活灵活现,现仅剩左边一个。“右边那个石狮,有一年做工的撬棍弯了,便卡在石狮爪下来扳直,就毁了。”抚摸着门框上的“疤痕”,谢光辉一脸惋惜。让更多人读懂古宅,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们。
2015年,谢光辉投入300多万元,成立了游客服务中心,收集7处省文保建筑里的旧物,分7个展室免费开放。几年来,他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义务讲解千余次,这些古宅渐被大众熟知。
3修缮或不修缮都是个难题
古宅曾经住满村民。湘军将领刘连捷后人刘立辉说“小时候师善堂里住着200来号人,全生产队的”。这些年,留下的都是老人小孩。
记者在云桂堂遇见70多岁的肖菊清。“我从嫁过来就住在这里,50多年了。两个儿子都在外边建了房,只有读小学的孙女跟我住。”问她为何不搬出去,她说,“这房子,冬暖夏凉,不上潮。”
70多岁的萧亿豪住在师善堂,记者去看他的老房间时,里面杂乱地放着喂鸡盆等物件。
杨市镇刘姓族人的祖居地“老刘家”,走出刘腾鸿、刘岳昭等湘军名将。据说宅内以前有天井108个,尚存48个。记者穿行其中,100多间房,到处是“此处危险,禁止通行”牌子。离存厚堂不到50米的光远堂,因长期无人居住,“看着垮掉了”。
谢光辉每次查看,都将情况上报,在危险地方设警示牌,对“渗漏、倾斜”进行基本维修。
近年,当地政府筹措了一些专项资金用于古宅修缮,对锡三堂、存厚堂外观和内部结构做了基本维护;杨市镇逐步落实“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发展规划”,围绕乡村旅游,将湘军故里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有机结合。“我们尝试明晰古宅产权,保护性旅游开发,希望以旅游收入促进故居修缮。”杨市镇党委书记龙飞兵说。
为古宅奔走了10多年的谢光辉说:“古宅破败速度减缓了,有点成就感。”然而,这么多省文保建筑,“垮塌毁损处按原貌重建,资金和技术都是难题。而住在古宅的居民若自行修缮,又是一种新的破坏。但房子如果不住人,会破败得更快。”修,这么多古宅,技术资金如何保障;不修,毁损是必然的。修还是不修,都是个难题。
刘立辉每次回家看古宅,总是感慨万千,他的孩子却没兴趣陪他回古宅了。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若没有故乡,到哪里都是流浪。湘中古宅,再过些时日,还能惹乡愁吗?
上一篇: 湖南株洲古镇往事
下一篇: 记全国“最美家庭”刘松骨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