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
凤凰县禾库镇赤松茸试种成功进入采摘期
近日,由凤凰县发改局驻禾库安置区工作队和安置区管委会共同试种的赤松茸喜获成功,已经陆续进入采摘期。 走进基地里,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黑色的培育大棚,大棚内的工人正在采摘赤松茸,一颗颗蘑菇色泽艳丽,...
-
平江:迎老乡回家乡建家乡 助力乡村振兴
1月9日,在平江县岑川镇平江美美玩具制造有限公司举行了一场喜庆、热闹的揭牌仪式。这是平江县2022年半年度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现场签约的项目:东莞市嘉铭玩具手袋有限公司在平江的生产基地。 平江美...
-
红红火火促振兴!汨罗高档红椒“坐”上货车进城
当前正是汨罗高档红椒上市期。在汨罗市罗江镇滨江村红椒种植基地,一个个鲜红硕大的红椒挂满枝头,很快,它们就将“坐”上货车去到长沙、岳阳、武汉等地的市场。 2022年,汨罗充分发挥15.9万平方米钢架育秧大棚...
-
岳阳临湘:做活“电商”文章 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临湘市是全国有名的鱼米之乡、茶叶之乡、竹器之乡、浮标之乡,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将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该市紧紧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以发展电商产业为有力抓手,通过“电商+”推动乡...
-
资阳区新飞村:荸荠丰收!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拓宽致...
1月5日,益阳市资阳区茈湖口镇新飞村荸荠种植基地,20多位村民忙着采挖荸荠。另一边的仓储发货场地,村民们接力完成1200多公斤荸荠的清洗、装袋、装车等工序,准备将货发往沅江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
财经
-
新加坡能源收购近150兆瓦屋顶光伏资产,加速中国新...
2023年4月10日,中国上海——日前,亚太区主要的能源公用事业集团和低碳新能源投资商新加坡能源集团宣布从联盛新能源集团收购近150MW的屋顶光伏资产。截至2023年3月底,双方已完成规模约80MW的项目股转,最后一批约...
-
为全省经济社会稳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预算报告解读
2022年,全省各级财税部门克服经济下行、疫情冲击和极端干旱等困难,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收入3101.8亿元,其中地方税收2004.5亿元,非税收入1097.3亿元。 一年来,...
-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彰显担当
步入新时代、迈入新征程,中铁资本香港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牢牢把握新的使命任务,心无旁骛抓高质量发展,以奋进昂扬的姿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彰显担当。 一、在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彰显担当 ...
-
面签当天即放款”!湖南株洲住房公积金中心放贷审批...
贷款业务办理是所有住房公积金业务中要件最繁琐、流程最复杂的,对外涉及不动产、担保公司、受托银行、开发商等多个部门,对内涉及委贷管理科、稽核科、财务科以及各县市区管理部,堵点多、耗时长是全国住房公积...
-
国庆假期湖南消费品零售总额超35亿元 民宿“一房难...
今年国庆黄金周,湖南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消费活力加快释放。 根据省商务厅发布数据显示,国庆假期,全省重点监测的318家零售企业和69餐饮企业共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
湖南株洲:走进“机器换人”时代
发布时间:2022/03/12 新闻 浏览:112
机器一响,装土、配水、撒种各环节向前,育秧盘走出流水线,进入暗室催芽。3月8日,在醴陵市明月镇大障居委会,伟顺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厂化育秧重启了。
秧田不在田,已成种田新趋势。这得益于机械化在种田全过程的应用,“机器换人”,越来越多的农民从田间“解放”。
据农机部门统计,目前株洲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3%,油菜达到74%,就连水稻全程机械化的短板——机插机抛率,也突破50%,农业现代化从此张开了科技的“翅膀”。
农机到底改变了什么?农机的蓝海有多广阔?近日,记者走田间、访车间。
农机服务年收入超过11亿元
关于“明天谁来种地”的问题,曾引起广泛讨论。
此前,农业部门一项调研显示,种粮主体年龄在59岁,且越来越力不从心。“劳不所值不愿种,力不所及不能种,禀赋所限不敢种。”市农机事务中心主任龙凡平,从效益、劳动力、基础条件等方面,道出种田面临的尴尬处境。
各式各样的新型农机开进田间,品类齐全的购补政策相继出台,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农民回来了,田间热闹了。易新伟就是“折返者”。
2009年,在城市里不习惯的易新伟,回到老家明月镇大障居委会,考取了农机驾驶证,用4万元积蓄购买一台收割机,在农忙时节开展社会服务。
“一天随便收割二三十亩,每亩能有80元钱。”高中学历的易新伟告诉记者,尽管忙碌的日子仅有个把月,但一季的收入就抵消了购机成本,并很快攒够了规模流转农田的“第一桶金”。
随着时间的推移,易新伟的步子越迈越大——农田流转面积从100亩到1000亩,再到2000亩;农用机具从1台增加到64台,覆盖耕种收烘全过程。2016年,他成立醴陵市伟顺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
易新伟的高光时刻,出现在2018年。当年的第五届中国农机手大赛总决赛上,代表湖南参赛的易新伟,获得水田分赛组第二名。“原来,当农民也可以闪光。”这一次,易新伟对农民职业有了新的定义。
如今,他的合作社聚起7名农机手,除了种好合作社流转的农田,还在周边地区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年增收超过200万元,其中有两成是净利润。
事实上,随着农机具的普及,让农业已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了有吸引力的职业。据统计,全市注册成立的农机社已达到474家,年度服务收入超过11亿元,一批批种粮大户脱颖而出。
农机生产企业走进春天里
农机市场需求持续发育,也催生了一个全新的产业——农机生产。
在机器的碰撞声中,记者走进位于攸县攸州工业园内的湖南一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只见流水线上焊花飞舞、火光四溅,通用部件和机身完美结合,一台履带式耕田机从组装到下线只需两小时。
身着工装的李文华,擦了擦手上的油渍,意兴盎然地说:“赶订单,是春耕时节的常态,我们几十名工人都在加班加点。”
53岁的李文华,是高级工程师、株洲市领军人才,长在田间地头的农民企业家。早在15年前,他就在田间地头“搞发明”。
当时,收割机制造业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少数企业对核心技术进行严格封锁,相关的技术类书籍也少见,只有初中学历的李文华,请了3名技术工人,把田间当成实验室。
没有启动资金,就四处举债;没有图纸,就对照机器作画;造好机器雏形,就在田间轮番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李文华和他的团队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收割机,并进入量产阶段。
但推向市场的农机并没有激起太大水花。原来,湖南多丘陵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田块窄小、坎高土薄,大型机械设备并不吃香。李文华又另辟蹊径,瞄准小型收割机市场,并加快研发适合南方水田的旋耕机、播种机等农业机械。
如今,该公司拥有的发明专利多达十余项,每年销售的农机超过1000台(套),年销售额稳定在6000万元以上,并跻身湖南农机生产企业前十榜单。
从0到1,从1到N,农机生产企业走进春天里。市农机事务中心副主任杨志辉介绍,目前全市农机生产企业已达到5家,配套企业1家,农业机械品类涵盖水稻、油菜、烤烟等水田旱地作物,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春日暖阳,机声隆隆,属于农机的故事劈波斩浪而来。